乐清市芙蓉镇第一中心小学,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一年(1905年),最初为当地乡绅俞董光、蔡晓亭集资筹建的造因两等学校。校舍为当地陈十四娘娘宫,坐落于蔡家桥桥头,于是被称为“桥头堂”。学校几易校名,1993年迁离原址,落户于响岩溪畔,改称芙蓉镇第一中心小学至今。 “桥头堂”,新式启蒙学校 “桥头堂”在芙蓉人眼中,不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小学,也是本地的文化中心。她的兴起与发展,是当地大事记的浓缩。 清朝末年,受维新思潮影响,以乡绅俞董光和良园志士蔡晓亭为首,胡玉机、林志英等人捐田献计,借用当地娘娘宫,创办了芙蓉区第一个新式启蒙学校——造因两等学校。学堂三面环田,校门南开,门前有蔡宅湖,湖上一座三眼石拱桥,为学生上学必经之路,故学堂被称为“桥头堂”。 1929年,省政府因军阀扰乱赔偿1000银元,钱少人多,有人提议不如捐作小学堂。就这样,校长周锡祥等人再向大荆借款300银元,将 “造因”老校舍翻新扩建,娘娘宫充做礼堂,成立了芙蓉高等小学,生源遍及芙蓉、清北、清江。1931年,该校首届毕业生会考于乐成,成绩意外名列前茅。岁末,乐清县政府授其为县立第七高等小学。学校虽名声在外,但仅靠政府微薄的拨款,实难维持。周锡祥先后变卖家田10余亩用以支持,又将校边自家的2亩水田改造为操场。 动荡年代里,芙小师生曾因避海寇而迁至雁湖,后又因日寇侵犯而避至雁荡罗汉寺,却始终薪火相传,弦歌不断。有了蔡晓亭、林志英、周锡祥、杨雪怀这样不计得失,一心办校的知识分子,才使得芙小在一次次的曲折与困顿中坚持前进。 芙小不仅是学童的启蒙圣地,也是革命的摇篮。1938年,中共良园支部书记金强以芙小教师身份竞选镇长并成功当选,之后在芙小秘密发展党员,宣传革命形势。时任校长杨雪怀默许并暗中维护,而芙小也成为地下情报的中转站,而不少革命干部均在此受过启蒙教育。当时芙小的夜晚书声琅琅,其乐融融,党组织开办的“民众夜校”,为劳苦大众学习文化知识和革命思想提供了阵地,也开启了当地“农村夜校”的传统。
老小学了,几十年了,这里毕业的多少去九中上初中。这个小学过去的教学质量非常好,现在就不大知道了 。应该也不错吧。老公这里毕业的。
重点小学 而且建筑风格独特。。。小学就建成这样 真厉害 教学质量也不错 推荐
以前在附近上班,我总是到中西公园站下车,步行穿过承德道和赤峰桥,对于这个小学天天路过,很熟悉,每次路过总是赶上他们做早操,音响放得很大声,孩子们很守纪律,还经常有活动,搞个学生演讲什么的,学校门口没有任何摆摊设点儿,让人感觉很舒服很干净,校区因为地处繁华路段吧不算大,但是教学氛围不错